关于加快推进“机器换人”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9-08-14 点击量:1682 来源:
关于加快推进“机器换人”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工业立市”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工业经济大发展大提升的指导意见(2012—2015)》的精神,充分发挥智能装备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与牵引作用,减少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扎实推进“机器换人”工程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加大工业有效投资促进“四减两提高”专项行动,以“机器换人”为核心任务,按照推广普及现代制造模式替代传统制造、推广普及自动化生产替代低素质劳动、实现减员增效的目标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通过“机器换人”工程的建设,到 2015 年,努力实现工业现代化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 70% 以上,劳动密集型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幅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增幅 5 个百分点,集约高效的现代工业发展模式得到普及。
二、推进原则
(一)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各地、各部门形成合力,切实做好规划导向、政策扶持、平台搭建、资金引导、人才培养等工作,努力营造加快“机器换人”工程建设的社会氛围。积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智能装备水平,适应和满足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需要。
(二)分类推进,协调发展。根据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重点推进家电、机械五金、塑料模具等产业的智能自动化生产,形成各有侧重的推进策略。密切产业间的相互配合,深化智能装备技术应用层次,拓展智能装备应用领域,加快产业链和现代化产业集群深度融合。
(三)强化应用,重点突破。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面向能级提升,企业智能化,节能降耗等重大领域,聚焦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突破,通过推动“无人车间”、“无人仓库”的建设,以点带面,扩大示范推广效应,形成覆盖现代产业体系各领域各环节的智能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体系。
(四)产业联动,融合发展。促进装备水平提升的同时,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产业、信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形成技术融合、业务融合、产品融合相互支撑的产业联动发展格局。
三、重点任务
推进自动化装备、信息化管理在关键行业和领域的应用,优化要素配置,提升我市制造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一)实施“机器换人”提升工程
1.实施中小企业“机器换人”普及工程。 2013-2015 年,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机器换人”解决方案,帮助 500 家以上中小企业了解应用智能装备技术。
2.实施企业“机器换人”优化工程。通过企业个性研究,提出企业“机器换人”优化方案,分类指导,发布成熟解决方案,促进 200 家以上规上企业提升装备应用水平。
3.实施“机器换人”突破工程。研究评估行业自动化最优方案,通过企业投资、政府扶持、供应商参与的方式,实现各个重点行业的设备改造和突破。
4.实施“机器换人”培训工程。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机器换人”典型项目参观学习,普及“机器换人”知识,编制“机器换人”应用案例,推广先进经验,提高全社会对“机器换人”工作的认知。
(二)实施“机器换人”示范工程
2013—2015 年,通过 221 “机器换人”示范工程建设。即树立 20 个智能装备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实施 20 个生产自动化示范工程,扶持 10 个产品智能化示范项目。
1.树立 20 个智能装备深度融合示范企业。支持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过程,经营管理等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实现企业管控高度智能集成。对具有显著示范作用的示范企业经验进行全面推广。
2.实施 20 个生产自动化示范工程。推动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系统化,实施企业生产机电一体化、过程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行示范推广。
3.扶持 10 个产品智能化示范项目。以扶持终端产品为主,激励企业、供应商利用智能技术加快实现产品集成创新,提高工业产品的智能技术含量和推广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三)深入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造。
通过设备引进和自主研发,运用智能制造技术和自动化装备改造我市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优势产业,促进柔性自动化生产装配线、数字化车间等现代制造集成系统和大型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安全试验系统等核心智能测控装置在家电制造、机械加工、电子装配、塑料制品生产等我市劳动密集型领域广泛应用,改善劳动力结构。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实现传统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过加强生产流程质量控制和普及现代制造模式,实现工业优质品率的提高。
(四)大力提升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应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通用、专用装备制造企业实力,以客户服务与研发制造相互渗透和融合为导向,以提高设备智能化水平和自动化生产效率为目标,引入柔性制造技术、快速成型技术等先进技术,加快精密制造和质量控制技术及先进加工设备的普及应用,促进传统机械装备产品向数字化、网络化、精准化、个性化、绿色化方向和订单制造方向发展。提高装备制造企业的研发设计能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工艺规程设计、辅助装配工艺设计、虚拟设计、协同设计、系统建模与仿真等。鼓励和支持装备制造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升装备产品质量水平。实现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智能化控制,以智能化推动绿色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和安全生产。
(五)建立产学研用联合创新平台。围绕重点产业,建立以应用企业为龙头,联合设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开展研发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机器换人”创新机制,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参与的真正有效的产、学、研、用技术联盟,针对机器人技术、感知技术、工业通信网络技术、控制技术、可靠性技术、机械制造工艺技术、数控技术与数字化制造、复杂制造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实施联合攻关,形成“机器换人”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系统创新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推进“机器换人”工程工作机制成立推进“机器换人”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将该项工作纳入各乡镇、街道工业线的目标考核,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制定工作目标和措施。
(二)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源投入
1.鼓励实施“机器换人”技术改造。对实施“机器换人”技术改造的项目,通过设备更新改造实现减员增效效果明显的,在技术改造项目类别评审中给于提高一个等次的认定;优先扶持应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通用、专用装备制造企业以提高设备智能化水平和自动化生产效率为目标的技改项目。
2.争取国家、省、宁波等各级的资金和政策扶持,积极申报国家重点项目,为企业争取资金。围绕国家每年推出的“产业振兴技改”、“智能制造”、“强基工程”、“创新成果产业化”以及宁波“机器换人”技改等各类专项扶持的重点内容,结合我市“机器换人”工程,开展项目谋划、组织申报、上下沟通等推进服务工作,争取各级专项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和发挥国家专项资金在我市“机器换人”工程中的引导作用,调动民营资本的积极性。
(三)鼓励创新合作。搭建科研院所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合作平台,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推进技术与产业的对接。邀请各级智能装备专家、中介组织、供应商为政府、企业决策提供技术咨询意见和建议,组织开展智能装备技术宣传推广活动。
(四)鼓励装备新产品开发生产。积极鼓励装备制造企业面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围绕提高设备智能化水平和自动化生产效率而开展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对符合条件的装备新产品优先给予推荐申报国内、省内首台(套)和重点新产品名单,积极探索建立首台套市场推广应用机制和国产首台 ( 套 ) 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增强用户购买和使用首台 ( 套 ) 装备的信心。
(五)推广“机器换人”示范项目。每年推出若干个减员增效明显的“机器换人”工程示范项目,并以召开现场会、对接会等形式将示范项目的先进经验在全市给予推广。加强新闻媒体对示范项目、典型经验、先进技术、智能装备的宣传报道,在全市上下形成鼓励和引导“机器换人”、减员增效的良好社会氛围。
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 年 5 月 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