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夹缝中提升—访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理事长张东立
发布时间:2014-10-09 点击量:816 来源:中国五金与厨卫
2012年中国五金行业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这对于行业而言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怎样看待这个数据?《中国五金与厨卫》杂志记者对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理事长张东立进行了采访。
《中国五金与厨卫》:2012年中国五金行业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您对这个数据有什么总体评价?
张东立:面对数据,更应保持冷静的认识。行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000亿对行业而言应该是要不断超越的标杆,而不是就此自满的数字。对于过去的2012年,我们要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看到成绩、找出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战略举措,为2013年指明发展方向。
《中国五金与厨卫》:请问,是什么原因使中国五金企业得到快速稳步增长?
张东立: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国际市场的大幅开放促使中国五金行业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国际市场的需求推动行业年出口额始终保持较高幅度增长。中国五金的发展享受到了WTO的“红利”,个别年份出口增长超过30%,WTO为中国五金带来了发展的新时期。
行业的发展始终保持稳中求进的态度,企业为此付出极大的努力。行业历经十余年的发展,无论在生产技术、管理水平,还是产品结构方面均有大幅提升。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面对不容乐观的国际经济环境,仍旧可以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充分体现出行业自身实力的增强,中国五金的国际竞争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明显提高。
《中国五金与厨卫》:据我们所知,全球性金融危机也波及到我国五金行业,具体表现是出口增速在下降,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张东立:较之金融危机前行业不断大幅提升的出口额所营造出的飞跃性发展相比,危机之后行业出口虽仍旧呈现增长趋势,但增幅明显放缓。对此很多人表现出悲观态度,甚至认为行业出口竞争力在下降。实则不然,通过冷静分析可以看出,五金行业本身属于平稳增长型的行业,产品市场的需求性决定了行业出口很难出现大起大落的态势,危机前那种过快的增长属于个别现象。对于危机过后行业平均每年10%左右的增长比例而言,中国五金的出口增长额已经回归常态,属于正常发展趋势。
《中国五金与厨卫》:据了解,金融危机过后很多国家产业政策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您认为这种调整对于中国五金而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张东立:国际国内的双重压力对于中国五金行业而言,会在很长时间内影响行业的出口贸易。国际方面,近两年美国虽然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很大程度上拉动了我国建筑五金行业的出口,但就行业整体出口而言,依然面临诸多压力。与此同时,欧洲市场现阶段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复苏态势,行业在欧洲市场难有作为。此外,随着欧美等国吸取危机教训,开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重视实体经济,实行再工业化战略,逐步减少了对于中国产品的市场需求。再工业化这一举措也较大程度上降低了OEM的比重,降低了我国很多从事生产企业的出口比例。国内方面,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长,中国所具有劳动力优势已经微乎其微,很多国际知名企业将目标瞄准了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东南亚等国。据有关数据表明,东南亚部分国家劳动力成本与中国比较:以中国劳动力成本为基准,中国劳动力成本是柬埔寨劳动力成本的227%,也就是他们的2.27倍。以此类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印尼的2.06倍,越南的1.95倍,孟加拉国的1.28倍,印度的1.38倍。不断增长的劳动力成本也是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五金与厨卫》:如您所述,中国现阶段面临着国内国际的双重压力,您怎样形容现阶段中国五金所面临的形势?
张东立:目前,中国企业处在这样的发展阶段,欧美国家牢牢掌控高端产品生产,我国企业要进入高端制造将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与此同时,正像前面说过的,东南亚国家劳动成本低廉,势必有些低端产品向那里转移。这种状况,逼迫我们提高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而高附加值的产品又受到欧美国家的压力。我国五金行业和企业面临的局面不容乐观,可以说是“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上,要从夹缝中求得生存和提升。
《中国五金与厨卫》:您认为行业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应采取怎样切实有效的措施?
张东立:面对紧迫的经济形势,中国五金行业需要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依靠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全面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推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最大程度地拓展市场,在重视欧美等市场的同时兼顾其他区域市场。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两条腿走路”,国内国际市场并重并举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长期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