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在十一五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家提出产业向低碳环保转型,但具体怎么转,则需要行业和企业结合自身状况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深层次的改变。转型不是转行,不是从现在的生产领域转向其他的生产领域。实际上,产业转型的核心是提升,是从现有状况向更高层次的产业模式迈进。近段时间,协会根据十一五的完成状况,十二五的走向并结合国家对产业政策发展的要求和行业特性,提炼出了十二五规划的五个重点,这就是未来5年中,五金行业规划和提升的主要方向。
第一是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在九五、十五、十一五这15年的发展过程中,全国的制造业基本都走了一条粗放型的发展之路,五金业包括在内。但是当时,民营企业刚刚起步,正处在原始积累的初期,一开始的发展必然存在着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状况,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劳动、低档产品过剩、高档产品不足等弊端一直伴随着企业和产业的成长。当时一味追求数字增长的片面性,造成了对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这不仅仅是对行业,对整个社会都造成了负面影响,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表示,粗放向集约转型的核心在于,提升产品加工能力,提升制造设备、工艺,使产品质量达到能和国外产品抗衡的水平。实际上,目前很多做OEM的企业,产品质量并不差,但由于没有品牌,没有销售渠道,反而在市场上造成被动。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产品也在无休止地遭遇贸易摩擦、反倾销,因此,提升品质、创建自己的品牌、渠道、自主创新能力已成当务之急,从粗放转向集约迫在眉睫。
第二个转型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今年9月在中国国际五金展上揭晓的水龙头工业设计大赛就是从工业设计入手,为增加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而做出引导。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建筑五金产品品种繁多,各有特色,想要走向技术密集,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国际高端产品不断进入国内市场的情况下,不提升技术含量在未来市场上将寸步难行。现在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企业面临着技术升级的压力,对外依存度过高,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的压力,因此提出要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提升,对行业未来的发展非常必要。
第三是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转变。
目前行业中产品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劳动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改善,但大家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要实现从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的转变,必须克服目前低档产品过多,高档产品不足的现状。在开始我们就提到,今年建筑五金的进口额为49.9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0%。可见,折合300多亿人民币的市场,都已被国外品牌所占据。这一方面说明,消费者对高端产品不仅有需求,而且逐年递增,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国内的品牌还不足以满足这部分市场的需求,质的提升亟待实现。近期,炊具行业的大品牌苏泊尔已经在沈阳投资30亿元建设卫浴产业园,准备杀入高端卫浴市场。未来将达到年产出1800万套的卫浴产品,销售额将达70亿元人民币。这一点就是看到了中国卫浴行业高端产品不足的现状,准备在高端市场分一杯羹。
第四是低成本、低价格向高附加值、高利润率提升。
目前五金行业依然存在同行之间低价竞争、搅乱行业的现状,这种竞争方式完全是一种对行业的戕害,最后的结果只能两败俱伤。正面的例子是油烟机行业,该产品是五金行业的重要产品,到现在为止没有进行过价格战。这个行业的传统一直是进行技术竞争,从产品本身的内涵、附加值入手,来获得市场的青睐,保持了行业有序、健康的生态环境。油烟机行业的领头企业是方太、老板和帅康,这几个品牌的新品基本不降价。经过10余年的发展,油烟机行业保持了良性的发展态势,并为未来产品、技术的提升奠定了雄厚的实力基础。罗百辉表示,五金企业要注重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五金制品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在努力吸收和转化先进技术的前提下,从各个环节入手,通过实施费用节减计划、能源结构改造等方式方法,尽可能减少浪费,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单位成本,提高五金制品出口竞争力。五金行业要分析自己的价格特点,增加自身品牌内涵,创建和推动销售渠道的建立,不能做实体空心企业。要在品牌推广,市场硬件方面多做努力。目前国内的市场已经非常成熟,消费者的素质和品位也已经提高,因此扎根国内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就能够把握主动权,就不怕危机的影响。目前生产成本、生活成本、社会成本都在增加,产品价格也面临很大压力,如何调整也需要企业作出细致筹划。
第五是以出口OEM为主转到自主品牌为主。
重视国内市场并不是放弃国际市场,两条腿走路,是指国内外市场并重、并行。但是作为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想做百年老店的企业,OEM可以休止了。OEM永远都是接单、生产、交货三点一线,对于国内的市场、标准、走向一无所知,这种完全依附于对方的产业模式实际上非常危险、被动,一旦客户发生变化,企业很有可能陷入全面的危机。因此,想要持续提升产品、企业,长远发展,就一定要掌握品牌的主动权,走出一条坚实的自主品牌之路。另外,在外贸中采取提高合同的首付比例,来降低汇率变动风险,防止汇兑损失,如签订合同首付率从以前的5%-20%提高到30%-40%;也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升值极限,超过限定值就相应地调整产品出口价格来进行应对。罗百辉建议企业可以进行贷款切换,提前归还人民币贷款,再换成美元贷款;利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远期交易,提前锁定远期汇率;商品交易中力争用人民币结算。
一个月前,南京数控机床总经理鲁昌荣称,3月份公司还能靠库存来保证生产,4月份日方已经明确表示不能供货。
虽然中国机床行业最近几年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高端数控机床的核心零部件大部分都依赖日本进口。
高端技术被国外掌控
南京数控机床有限公司被誉为机床行业著名的“十八罗汉”厂家之一,但是高端机床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
北京第一机床厂同样如此。刘宇凌告诉本报,公司在中高档数控系统进口方面,小型机器每年从日本发那科公司进口约230套,大型机器每年从德国西门子进口50~60套。
“目前,国内中高档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执行副理事长王黎明告诉本报,国内高档系统自给率不到5%,约95%依赖进口,其中,从日本进口最多,约占1/3,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加起来不到20%。
在国际市场上,中、高档数控系统主要由以日本发那科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为代表的少数企业所垄断,其中发那科占一半左右。在国内市场上,主要规模生产企业有20多家,以华中数控(30.220,0.00,0.00%)、广州数控、大连大森、北京凯恩帝、南京华兴等5家企业为代表。
中国国产机床目前只有30%的数控化率,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存量机床的数控化率只有10%左右。
“在行业整体高速增长的背后,我国机床工业仍存隐忧。”天相投资分析师张雷认为,从产品结构来看,机床行业的增长主要靠低端普通机床的带动,高中档机床所占比例不断减少,重型机床市场走势趋缓,因此行业目前的发展路径并不健康。
从产业结构来看,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的“短板”愈加突出。高中档数控机床盈利水平低,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数控系统、功能部件依赖进口,在市场上,越是高档产品越受掣肘,在交货期和服务方面都不能满足要求,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此外,虽然2010年中国机床产品出口增长36.49%,但是出口产品中绝大部分为普通机床和经济型数控机床等低附加值产品。
高档零部件国产化难度大
高档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的缺失,成为中国高档数控机床发展的最大掣肘。
“十二五”期间,机床工具行业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推进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的产业化进程。然而,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在中国的产业化难度非常大。
“国内现在主机厂很多,但关键功能部件生产企业量少势弱,在行业内随便拉一批人,3个月内可以办起主机厂,但即使投资20亿,这些人在3个月内也办不成功能部件厂。”王黎明说。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国内产学研结合难度较大,大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奔着项目资金去研究,一旦资金短缺就很难有进程,缺乏可持续性,而日本等国外企业基本具有明显的研究方向和持续的目标,
产学研配合较好,产业化全方位优势能得到体现。
王黎明还称,国内机床行业普遍存在一个共识,即配件产品生产不受企业和政府重视,所以投资者扎堆整机生产。
据介绍,国家目前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投入,但研发和产出的成效是一个漫长过程,而社会资金投入又比较少,加上人才、技术的缺失,导致产业化规模和基础研究都比较薄弱,在开发、基础研究、装备
制造等方面与国外存在很大差距。
“产业化进程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机床不是急功近利的行业,不能忘了基本功和基本原理。”刘宇凌说。
北京第一机床厂和整个行业一样缺乏均衡发展,现在的短板主要是在产品开发、市场销售、产品制造。刘宇凌认为,公司人才结构仍不合理,高级技工和优秀销售人才缺乏,员工逐步年轻化,但是这在
机床行业不一定是优势,要达到30~40岁的年龄结构才比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