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揽子计划实施一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下复杂的发展环境,中国经济正经历着怎样的蜕变?
新华社经济调研小分队近日深入东、中、西部基层采访时发现,各地对结构调整的认识不断深化,一批提早进行结构调整的行业企业已经初现转型曙光,同时笔者也进一步了解到,中国经济转型之路并不平坦,一些老问题依然存在,而新苗头更应值得警惕。
从“腾笼换鸟”到“扩笼壮鸟”——危机倒逼传统制造业“逆境突围”
走进被誉为“世界鞋都”东莞厚街镇的寮夏村鸿运鞋材市场,仿佛步入一个欧洲小镇。昔日这里却是一个汇集五金、陶瓷、鞋材等低附加值代工贴牌企业的旧厂房区,贸易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而且噪音和污染也影响了村民的生活。
一年前,当东莞制鞋企业被危机阴影笼罩时,在原有的6家普通加工型企业外迁或倒闭后,总投资9500万元的鸿运鞋材鞋业广场二期却在逆势中开张,并且很快实现90%以上的招商率。
“鸿运鞋材市场是寮夏村调整产业结构,退出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的成功实践。”寮夏村村干部方启康说。面对“腾笼”后的废旧厂房,寮夏村拒绝走回头路,将发展的目光瞄准产业升级,依托传统制鞋业优势,引入民间投资盘活土地,打造国内首创的集皮革、鞋材、成品鞋和五金辅料为一体的产业链交易平台,为东莞相当数量的有条件的村实现产业升级转型探索了新的路子。
寮厦村的“鸿运模式”实际上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珠三角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腾笼换鸟”和产业、劳动力“双转移”的一个缩影。
笔者在外向度高达200%的广东东莞市调研时了解到,尽管东莞目前外贸出口仍下降23%以上,但一个可喜的变化是企业研发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明显加大。今年前三季度,东莞工业技改投资103.9%,同比增长165.6%,传统制造业的快速转型为今年东莞经济由负转正打下了基础。
当一部分传统制造业借助“腾笼换鸟”迁离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的东南部沿海或转入第三产业时,也有一些选择留下来的企业通过内部结构调整实现“扩笼壮鸟”,在危机中不断发展壮大。
东莞栢能电子厂今年8月由一家来料加工企业转为三资企业。在危机中,这家企业不仅没有减产,反而不断增资扩厂,今年新租厂房4.5万平方米,在增资500万美元购买新设备的同时,企业还获得4000万美元的新订单,预计今年出口总额有望实现20%的增长。
在浙江宁波,生产家用电器的华裕电器集团今年也投入1200万元用于新产品的研发。“金融危机最严重时,企业出口额同比下降了90%,但我们主动调整产品结构,扩增了挂烫机、煎烤器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线,在危机中赢得了发展的先机。”公司副总经理黄照奇说,目前公司挂烫机生产线全都满负荷生产,由于订单大量增加,忙得不可开交。
“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调整。”广东省的这一提法,已成为东南沿海诸省改造传统制造业的共识。不少地方政府的发展观正在从过渡追求GDP增长、低水平数量扩张,转向通过调整结构寻求地方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传统制造业上了很好的一课,谁抓住机遇主动调整结构,谁就能在危机中‘逆境突围’。”东莞市发展改革局副局长王钊鸿说。
连日来,笔者在调研中体会到: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很多企业转型的紧迫感并不足。而此次金融危机则让企业产生强烈的主动转型意识——面对外部市场的变化,无论是“腾笼换鸟”还是“扩笼壮鸟”,企业都必须被动转主动,千方百计调整结构,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鸟变凤凰”。
“微笑曲线”向高端延长——掌握“后危机时代”发展主动权
不需要电脑内存,不需要下载任何软件,只要有一个电脑显示器,你就可以在一朵朵互联网的“云”里进行文字处理、数据编程乃至软件研发——这是笔者日前在位于广东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的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云计算”平台上看到的一幕“真实演绎”。
“未来十年将是‘云计算’时代。”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院长季统凯说。前一段时间,Google、IBM、微软等国际IT巨头已纷纷在华宣布自己的“云计算”战略。
时不我待,中科院计算机所和广东省合力投资2亿元建立的这个“云计算”平台于今年9月正式启动,这将有力促进广东的互联网、动漫、游戏等创意文化产业加速发展。
此外,广东佛山南海、深圳华为、中国移动等地区和企业也都在尝试建立“云计算”平台。“面对巨大的市场前景,谁先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市场先机。”季统凯说。
“云计算”平台的“火热”正是金融危机下各地锐意创新,大力培植新兴产业,抢占“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制高点的突破之举。
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金融危机之下,许多地方意识到,要掌握“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主动权,就必须借助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在产品设计和研发上下狠功夫,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作为国内最大的镍钴及铂族金属生产企业,甘肃金川集团有限公司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今年以来,该公司主打产品镍的价格最低时仅为历史最低价格水平的六分之一,价格回落导致销售收入锐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