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ITC正式对外国制造的半导体器件及其下游产品和组件启动337调查
2025年3月21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投票决定对特定外国制造的半导体器件及其下游产品和组件启动337调查(调查编码:337-TA-1443)。
2、美国ITC正式对鼻部装置及其组件启动337调查
2025年3月21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投票决定对特定鼻部装置及其组件启动337调查(调查编码:337-TA-1444)。
3、美国ITC正式对视频游戏机、路由器和网关及其组件启动337调查
2025年3月21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投票决定对特定视频游戏机、路由器和网关及其组件启动337调查(调查编码:337-TA-1445)。
4、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非封闭内置弹簧部件第三次反倾销日落复审产业损害终裁
2025年3月2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投票对进口自中国、南非和越南的非封闭内置弹簧部件(Uncovered Innerspring Units)作出第三次反倾销日落复审产业损害肯定性终裁:裁定若取消现行反倾销措施,在合理可预见期间内,涉案产品的进口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的实质性损害可能继续或再度发生。根据终裁结果,本案现行反倾销措施继续有效。
5、印度对涉华聚氯乙烯糊树脂征收反倾销税
2025年3月21日,印度财政部税收局发布第05/2025-Customs(ADD)号通报称,接受印度商工部于2024年12月24日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大陆、韩国、马来西亚、挪威、泰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聚氯乙烯糊树脂(Poly Vinyl Chloride Paste Resin)作出的反倾销肯定性终裁建议,决定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涉案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分别如下:中国大陆为248-707美元/吨、中国台湾地区为247-373美元/吨。该措施自2024年6月13日起生效,有效期为5年。
6、印度对华铝箔作出反倾销终裁
2025年3月20日,印度商工部发布公告,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的厚度不超过80微米的铝箔(Aluminium Foil)作出反倾销肯定性终裁,建议对中国涉案产品征收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税额为479-721美元/吨。征税详情见附表。涉案产品包括用于电容器,宽度小于500毫米、纯度99.35%的5微米铝箔以及厚度在5.5微米至80微米之间的铝箔。本案涉及印度海关编码76071110、76071190、76071910、76071991、76071992、76071993、76071994、76071995、76071999、76072010及76072090项下的产品。
7、海合会对华铝合金产品作出反倾销终裁
2025年3月19日,海湾合作委员会反国际贸易损害行为技术秘书局(GCC-TSAIP)发布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铝合金产品征收到岸价(CIF)7.1~20%的反倾销税(税率详见附表),措施自2025年4月25日起生效,有效期不超过五年。涉案产品为厚度介于0.2~8毫米,形状为矩形或正方形,涂漆和/或涂层、压扁或有纹理的铝合金薄板、带材或卷材,涉及海合会统一税号76061210、76061220、76061230项下的产品,但是,用于制造涂层或抛光铝合金,未抛光或未涂层的铝合金以及用于饮料罐及其盖子,可热处理的铝合金和铝罐料除外。
8、印度尼西亚对涉华聚酰胺薄膜征收反倾销税
2025年3月11日,印度尼西亚财政部发布2025年第PMK21号公告,对原产于中国大陆、泰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厚度不超过0.25毫米的聚酰胺薄膜(Nylon Film)征收反倾销税(见附表),其中,中国大陆税额为1,254~11,493印尼盾/千克。涉案产品的印尼税号为ex3920.92.10和ex3920.92.99。措施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后生效,有效期为四年。
9、日本对华石墨电极作出反倾销初裁
2025年2月28日,日本财政部发布公告,对中国产石墨电极(日文:黒鉛電極)作出反倾销肯定性初裁,裁定中国涉案产品存在倾销且该倾销对日本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涉案产品的倾销幅度为104.61%。本案涉及日本海关税号854511项下产品。本案倾销调查期为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产业损害调查期为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
(二)企业走出去风险预警
1、中欧班列过境俄罗斯遭查扣,有最新进展!
近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表示,针对部分中欧班列在俄罗斯境内遭遇查扣的情况,中方已与俄方进行了深入沟通。
俄方明确表示,此举并非专门针对中国,这是2022年特别军事行动之后俄罗斯政府采取的一项措施。主要问题在于部分企业发货违规,涉及军民两用产品,或因报关单信息过于简化,导致俄方无法明确集装箱货物内容。经过磋商,部分货物如汽车配件已获豁免,违规产品则被退运处理,其余货物均已放行,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此次查扣主要源于俄罗斯2022年3月9日发布的313号令,以及2024年10月15日新通过的1374号令。1374号令在313号令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禁运清单,明确禁止部分货物经由俄罗斯过境运往欧洲。
如果我们想找出口欧洲并且走铁路运输的国内货主或者工厂。可以进入阿拉运进出口企业库(历年),通过输入对应的条件,即可一键检索出近几年国内铁路出口欧洲的所有企业。
2、特朗普:4月2日起对全球加征关税
19日,美联储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4.25%至4.50%之间。这是自1月底会议以来,美联储再次决定维持利率不变。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19日下午在新闻发布会上被问及通胀预期较高有多少是由关税引起时,他回答说“很大一部分”,但他同时指出对此进行精确评估“非常困难”。当被问及美国经济衰退风险时,鲍威尔表示,一些预测者已略微上调衰退的可能性,但衰退风险“仍然处于相对温和的水平”。
鲍威尔还表示,美国政府正在贸易、移民、财政政策和政府监管4个不同领域进行重大政策改变,这将对经济和货币政策走向产生重要影响。不过,这些政策变化及其对经济前景影响的不确定性仍然很高。
特朗普2月13日宣布,他已决定征收“对等关税”,即让美国与贸易伙伴彼此征收的关税税率相等,并称将考虑对使用增值税制度的国家加征关税。
特朗普称,“为了公平起见,我决定征收对等关税,这意味着无论其他国家向美国征收多少关税,我们也将向他们征收相同的关税,不多不少”。
3月4日,特朗普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讲话时重申,将于4月2日开始征收对等关税。农产品关税也将于4月2日生效。特朗普还表示,关税会带来“一点干扰”,但可以接受。
3、保险业者聚焦防范跨境投资新风险
面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威胁和其主张的单边主义举措,全球保险业者近期纷纷表示,多区域跨境投资面临新的供应链重构、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新状况,需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在日前由江泰国际合作联盟、江泰全球救援联盟举办的聚焦防范海外投资风险的论坛上,印尼MIR保险经纪公司常务董事雅各布-科萨希指出,亚太地区在2025年仍会是全球经济增长引擎,但面临美国关税威胁、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实施、全球需求疲软以及金融市场动荡的多重冲击,可能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区域引发产业链迁移,消费电子、半导体封装、新能源组件等领域的风险敞口将继续扩大。
谈及欧洲,匈牙利Aegon Premium保险公司中国部市场总监萨勒泰莱基表示,2025年跨大西洋联盟受“特朗普冲击”面临结构性松动。另外,美国单边主义引发的保护主义和极右翼势力上升,将产生多维度的经济影响,如南欧部分国家债务风险高企;传统能源价格波动与新能源转型成本形成叠加效应,俄气断供对中东欧工业体系造成持续性冲击;申根区多国重启边境管控应对非法移民压力,降低跨境物流效率。
厄瓜多尔Ecuaprimas保险经纪公司总裁莱德戈博也指出,“美国优先”政策持续发酵,整个美洲或面临政治、经济、贸易、安全等多方面的剧烈冲击。他认为,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加剧全球产业链重构压力,金融市场泡沫积聚系统性风险。美加墨自贸区内部审查机制趋严,跨境电商平台和商家面临更严峻的监管与关税压力。墨西哥外商投资监管环境复杂性提升,智利、玻利维亚等关键矿产国本土化要求提升,政策调整频繁。
业内人士表示,在种种不利因素下,中国企业靠创新和先进制造水平有望继续挖掘海外投资红利。长江商学院院长李海涛表示,中企本轮出海的特点是“新质生产力”出海,不同于过往依靠低价的贸易出海。“中国企业有非常大的机会,在海外市场打造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江泰国际合作联盟、江泰全球救援联盟主席沈开涛表示,全球化进入“深水区”须再塑规则,建议跨境投资企业锻造新型竞争力、积极拓展新兴领域,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完善属地经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对外投资合作新机制;加快数字化转型,构筑智能防控体系。
4、多国加码基建投资促经济增长
近期多国公布的经济规划显示,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成为重点方向。分析人士认为,在美国关税政策不确定性的威胁下,为保障经济发展,减少对美国依赖,多国将寻求内生增长和转型的新潜力。
德国联邦参议院(上议院)日前正式通过《基本法》中“债务刹车”改革法案,计划提供5000亿欧元特别基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分析人士认为,这项计划标志着德国经济政策重大转向,有望刺激长期不足的公共投资,助力德国经济摆脱衰退困境。
在北美,加拿大政商界正考虑重启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包括建设横贯东西的“能源走廊”。
据加拿大广播公司日前报道,加拿大已启动一个39亿加元的高铁项目,计划连接多伦多和魁北克。卡尔加里大学经济学教授费洛斯呼吁将目光投向多伦多—温莎走廊以外,以惠及更多城市和地区。
在中东地区,沙特阿拉伯日前公布的最新产业规划显示,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投资1.1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涵盖交通、能源、通讯、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
在亚洲,泰国政府日前批准了总额约2000亿泰铢的投资方案,包括建设曼谷地铁橙线和三座数据中心。泰国政府希望利用这些投资提振低迷的经济增长。
减少对美依赖 寻求内生转型动力。多国几乎同期开始加码基建投资并非巧合,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关税威胁将压抑经济增长,多国要摆脱来自美国的风险及其对美国的依赖需提高自身产业水平,保障经济增长。
加拿大媒体指出,美国关税的威胁令加拿大走到一个经济政策的转折点。阿尔伯塔省前省长肯尼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国家是时候站起来了,让我们停止空谈生产力和竞争力,而是付诸行动。”
不过,报道同时指出,本国官僚主义、邻避效应及复杂的监管导致大量项目被搁置。加拿大长期依赖私营部门建设基础设施,但近年来风险和成本的上升使得私企望而却步。加拿大联邦与地方政府正探索加速审批流程。
类似的情况还有德国,德国多个权威经济研究机构近日发布的经济报告均指出,美国关税和贸易政策正抑制德国经济,而财政扩张措施并未触及德国经济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长期来看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
德国慕尼黑经济研究所调查显示,基础设施基金不是解决德国经济困境的优先事项,减少官僚主义、实施可负担的能源转型政策、调整人口结构等结构性改革措施更为重要。
德国经济研究所所长马塞尔·弗拉茨舍尔指出,公共投资项目启动需要时间,预计最早到明年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影响。“虽然这来得有点晚,但总比没有好。”
巴克莱银行近日发布的报告指出,欧盟正迎来一个新时代,需要缩小与美国竞争力差距,而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大关键。
“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公共投资可以吸引潜在大量私有资本,仅欧盟建筑工程业就有望保持两位数增长率。”报告指出。
AI需求引领新基建升温。多国政商界投资方向还重点布局于新基建领域,AI产业需求相关的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成为发展重心。
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期指出,法国将在未来几年吸引来自各企业、基金及其他来源的投资,总计达1090亿欧元,以推动国内人工智能AI项目的发展。
他举例说,阿联酋基金已宣布投资300亿欧元至500亿欧元,用于在法国建设新数据中心园区。他还透露,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资金也将流入法国的人工智能领域。加拿大私募基金布鲁克菲尔德也宣布,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资200亿欧元,建设数据中心和AI基础设施。
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公开表示,要确保数据中心等数码基础设施能满足外国投资者和本地企业家的需求,维持泰国经济增长和竞争力。
企业界方面,微软和贝莱德表示,特斯拉总裁埃隆·马斯克的xAI将加入他们的“全球AI基础设施投资”联盟,共同建设价值300亿美元的数据中心和其他AI基础设施。该联盟由贝莱德及旗下的全球基础设施合伙公司(GIP)、微软与阿联酋投资机构MGX在去年共同发起,其当时表示,他们将寻求建立300亿美元的私募股权资本,并最终撬动多达1000亿美元的潜在投资。
随着人工智能的资本需求和投资热情飙升,已经有一系列公司和投资者结成联盟建设大型数据中心园区。最近,软银集团和OpenAI等多家公司已经达成一项名为“星际之门”的1000亿美元人工智能投资计划。
另外,投资人工智能的热潮对全球电力需求产生了巨大影响,能源电力基建项目也将迎来跃升式发展。据相关权威机构预测,到2034年,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预计将超过1580太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