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外贸预警

外贸预警

进出口公平贸易提示信息(2022.第1期)

发布时间:2022-01-07    点击量:401    来源:

1.全球贸易复苏仍有不确定性

2021-12-24 09:26:02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21年的全球贸易在重重困难中艰难复苏,在上一年疫情重创下的较低起点上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和较强韧性。展望2022年,全球贸易虽显露出进一步增长的曙光,但仍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下行风险。

货物贸易复苏更为强劲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尽管继续受疫情影响,但2021年全球贸易增长势头强劲并达到历史新高。预计2021年全球贸易额将达到约28万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23%,与疫情前即2019年水平相比增长11%。2021年几乎所有主要经济体的进出口货物贸易均高于2019年水平。预计2021年全球货物贸易将达到22万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服务贸易额将达到约6万亿美元,略低于疫情前水平。

据世贸组织报告,2021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增长10.8%,2022年将增长4.7%。货物贸易创历史新高的增长反映了2021年贸易扩张的力度,以及疫情在上一年对全球贸易冲击的深度。

2021年货物贸易比服务贸易复苏更为强劲,是所有主要经济体贸易的共同特点。大多数主要经济体的服务贸易仍低于或接近2019年的水平。相较而言,中国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增长保持相对稳定,仍处于较高水平。

2021年国际贸易的积极趋势主要得益于需求强劲复苏、各国疫情限制措施减弱、各国推出经济刺激方案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在疫情危机继续破坏现有供应关系时,全球贸易在维持各国获得商品和服务方面继续发挥关键作用。虽然疫情导致国际贸易流动收缩,但全球供应链仍能保证基本医疗用品等的跨境流动。

多重因素抑制贸易增长

2021年下半年开始,一度强劲的全球经济复苏放缓,进而使全球贸易增长势头相应放缓。

2021年下半年,一些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低于预期,包括欧盟国家在内的许多经济体继续受到疫情干扰,加之各国出现商品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压力等,对国际贸易流动产生不利影响,拖累经济复苏并影响贸易增长景气。

2021年经济复苏带来的巨大需求增加了全球供应链压力,而燃料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加剧了供应短缺和运输成本上涨,集装箱短缺以及运费飙升、海运不畅、港口拥堵和码头货物积压等现象出现。全球供应链受阻和运输成本高企,对全球贸易持续产生负面影响。

自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半导体出现短缺。半导体行业一直面临需求激增和持续供应紧张等不利因素,进而扰乱了许多行业尤其是汽车行业的发展,一些重要行业因此在2021年出现疲软迹象。

各国与疫情有关的贸易限制政策措施影响国际贸易流动性。据世贸组织数据,各国在实施与疫情相关的新的贸易限制措施方面总体表现克制,而且这些措施正在逐步取消,但大量积累且未废除的限制措施仍在影响着价值约1.5万亿美元的贸易商品,占世界进口的近9%。各国在疫情暴发后实施的117项出口限制中,有45项仍然存在,涵盖药品、其他医疗用品和个人防护设备等,影响疫情应对和疫苗生产分配。

地缘政治因素和区域贸易协议影响全球贸易模式。一些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地缘政治紧张对国际贸易流动继续产生重要影响。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区域贸易协定的实施也将影响全球贸易模式。

加强多边和区域贸易合作

2022年的全球贸易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下行风险。世贸组织报告指出,从中长期看,以贸易高度联系为特征的当今全球经济更容易受到自然和人为灾害冲击。诸多风险相互作用,将对经济贸易以及社会环境产生连锁影响。

从短期看,下行风险包括区域差距、服务贸易继续疲软以及部分国家疫苗接种率落后等,其中疫情走向是全球贸易前景的最大威胁。此外,债务负担隐忧犹存。在疫情危机期间,各国政府为维持经济而增加借款,随之而来的利率和偿债义务上升及全球通胀压力,给许多国家尤其是财政政策空间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带来持续的金融不稳定风险,并将对投资和国际贸易流动产生不利影响。

稳定全球贸易体系,推进贸易更包容、更多样化和更具韧性,将是未来一个时期全球贸易的发展方向。世贸组织正在就渔业补贴、电子商务、贸易便利化、服务、投资、农业和中小微企业等事项进行多边谈判。

重振国际合作对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世贸组织认为,一些国家应调整旨在鼓励生产回流和取消贸易一体化的政策,避免因这些政策降低国民经济效率并最终推高货物和服务的价格。鉴于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可能对经济增长和贸易造成压力,各国应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措施,以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大宗商品依赖顽疾,也是全球贸易体系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WTO报告显示新冠疫情相关的贸易限制有所减少

2021-12-23 10:00:44 中国商务新闻网

12月9日,WTO发布了新一期的新冠疫情有关的贸易限制性措施监测报告,覆盖了2020年中旬到2021年中旬的周期。报告显示,WTO成员在采取相关限制措施上表现克制,并继续取消此前已经实施的措施。尽管如此,自2020年WTO开始监测贸易限制措施以来,各成员报告的措施在目前对价值约1.5万亿美元的贸易产生影响,占全球进口额8.7%。而WTO总干事在提交报告时指出,自疫情暴发以来,与疫情相关的贸易便利化措施的数量(262项)接近贸易限制性措施(137项)的2倍。不过,截至目前WTO成员和观察员采取的117项出口限制中,仍有45项还未取消,涵盖药品、其他医疗用品和个人防护设备等商品。与之对应的是,虽然约五分之一的贸易便利化措施也已终止,但有205项贸易便利化措施仍然有效。截至目前,仍在实施的疫情相关贸易便利化措施覆盖了1121亿美元的贸易,而与疫情相关的贸易限制措施覆盖了923亿美元,约占所有贸易限制性措施影响商品贸易的6.2%。

那么,如何区分与疫情有关的措施是便利化还是限制呢?WTO主要采用了效果和所涉贸易两种分类方法。自疫情暴发以来59%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属于降低或取消进口关税,涉及个人防护设备(PPE)、消毒剂、杀菌剂、医疗设备和药品。其中,有不少成员或观察员不仅降低关税,而且在增值税和其他税收上也予以减免。一些成员在面临疫情的持续冲击,将抗击疫情所需的氧气、氧气罐、特定的药和有效成分的进口关税也降为零。根据向WTO秘书处提供的数据,美国采取了8项疫情相关的贸易措施。主要包括两次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取消25%的附加关税,并对此前征收的关税予以追溯调整;对N-95口罩、外科手套、基本药物等采取临时的关税减免;修改和扩展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临时规则,调整了部分稀缺材料的分配。

对疫情的有效应对,仅依靠降低商品关税是不够的。疫情暴发之后,WTO秘书处统计了各成员和观察员上报的153项与疫情相关的服务贸易措施。其中,过去的一年实施了29项措施,2020年三季度以来各方实施的措施数量比疫情初期有了明显的减少。多数措施是便利化措施,包括为运输服务供应商提供灵活安排,为商务访客或必要人员提供入境便利,或者为金融服务部门提供灵活性,以保障供应链不发生断裂。但是,也有一些措施是贸易限制性的,比如对外国投资的审查。报告显示,自2020年10月中期以来,3个成员终止了5项与疫情有关的服务贸易措施。包括加拿大停止了2020年3月实施的两项融资支持措施,澳大利亚在2021年1月1日终止了在疫情下为保护国家利益而对外国投资进行审查的临时性框架,沙特也宣布今年早起宣布的两项航空运输措施不再执行。为应对疫情,美国采取仍有效的与服务贸易有关的措施有8项,主要涉及航海服务、电信服务和卫生服务等。其中,既有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就培训与资格要求给予的宽限,对自然人临时入境和停留修改审核标准,也包括暂停H-1B、L-1、H-2B和J-1等非移民签证持有者的临时入境。

为了在知识产权领域支持疫情防控,WTO成员也采取了一些行动。尽管对所有成员生效的修订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尚未达成共识,但一些成员对疫情相关的卫生技术和程序要求等采取了措施。相比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措施,知识产权的措施总体数量相对较少,不过分布并不均匀。例如,美国就实施了9项举措,比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措施数量都要多,以确保在疫情造成的经济活动受阻情况下仍尽可能保护和鼓励创新,并维持正常的知识产权交易。

WTO对成员和观察员的贸易措施报告说明,尽管新冠疫情发生在卫生领域,但对经济的冲击不容忽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为各方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利用他国所长弥补短板创造了条件,但也因此在出现共同危机时导致原有的供应链的断链风险显著增加,同时破坏了国家间和企业间的信任关系。各方为保障社会正常运行并促进经济复苏,纷纷采取了各种应急性的临时贸易举措。这些举措的实施虽然在效果上并不能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但在短期内有利于释放经济中的闲置资源,并通过信号的释放促进更多资源向满足市场需求的领域流动,有利于增加供给,减少供给缺口。多数成员方的贸易措施主要为奖入限出,属于典型的危机应对模式,对市场运行产生的扭曲作用虽然目前尚不明显,但若长期实施可能造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相比历史上不同时期因为区域性的供给不足而造成的供需关系不平衡,此次全球性的供需结构性差异所造成的未来供过于求的矛盾可能规模巨大,不排除在特定情况下干扰甚至阻挠后期成员方政策方向。解铃还须系铃人,经济全球化在遭遇疫情的巨大冲击后,实现新的系统平衡仍然需要在全球协同上找解决方案,以“某某优先”的名义将自身利益至于全球发展利益之上既不可能又不经济。因此,作为有着确定规则和共识、覆盖全球绝大多数贸易的多边平台,WTO在协同各方行动、避免以邻为壑的贸易措施上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2年,各方需要加强在疫情相关政策措施上的协调,更需要在出台新的措施时更为慎重并及时调整和取消。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周密)

信息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3.【财经翻译官】2022年经济工作如何“稳”?听部委负责人这样说

2021-12-27 10:41:51 新华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时至年终,多个部委对于明年经济工作如何开展已有明确部署。

预期怎么稳?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八个字,两个“稳”。稳什么?如何稳?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给出了答案。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从需求看,居民消费受局部散发疫情持续扰动,投资稳定增长面临一些要素制约。从供给看,产业链供应链仍有一些堵点卡点,企业综合成本上涨压力依然存在,下游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从预期看,全球疫情走势存在很大变数,经济运行存在不确定性,市场预期和企业信心出现一定波动。稳预期重要性更加凸显。

首先,稳预期要稳经济、稳产业。一方面,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另一方面,推动工业经济运行振作起来。更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大对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精准支持,夯实经济发展根基。

第二,稳预期要抓重点、解难题。一是着力做好保供稳价。针对各类供给冲击,特别注意抓好粮油肉蛋菜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产供销衔接,做好煤电油气运调节,确保市场稳定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二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补齐基础设施网络空白,布局新型基础设施。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推动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扩容。三是着力推进惠企纾困。落实落细已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快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第三,稳预期要补短板、保安全。粮食安全方面,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能源安全方面,加强煤炭、电力、天然气等供应保障,积极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以及海上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继续发挥煤炭、煤电调峰和兜底保供作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集中力量解决汽车等芯片短缺问题,加强国内大宗商品市场监管,加快构建现代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

第四,稳预期要扬长处、增信心。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球保持领先,拥有完整产业体系、完善配套能力、丰富人力资源、便利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网络,有14亿多人和世界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有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急事的制度优势,有丰富调控经验和较大政策空间。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工业怎么稳?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稳则经济稳。

12月20日,工信部召开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2022年要突出抓好的工业和通信业6个方面重点任务。其中,“着力提振工业经济,为稳定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被放在首位,明确全力以赴实现一季度平稳接续,打通重点产品供给堵点卡点,有效畅通工业经济循环。深化产融合作,着力提振制造业投资。扩大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消费。

12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联合对外发布《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从畅通循环、拓展空间、强化政策、优化环境等四方面出台16项新招实招硬招,包括保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顺畅、促进重大项目落地见效、减轻中小企业负担等。

一揽子细化举措也将扎实推进。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日前表示,将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保障能源资源供应、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迭代应用为重点,精准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促进工业经济畅通循环。

业内专家也认为,巩固工业经济平稳恢复态势,做好今明两年政策衔接,对于护航2022年经济稳健开局至关重要,下一步需要从供需两端双向发力,细化做好各项稳增长措施。

信贷怎么稳?

人民银行行长、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易纲12月16日主持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认真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并研究当前货币信贷形势和部署下一步工作。

易纲在总结中强调,金融部门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统筹考虑今明两年衔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稳步优化信贷结构,保持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态势,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当前人民银行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后续政策的落地实施和逐渐发挥效果,将有利于促进贷款规模稳定增长和贷款结构优化,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明年货币政策将呈现‘稳量降负’的特征。”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宏观政策研究室主任冯煦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一方面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合理引导实体经济融资利率下行,有效降低实体经济存量债务利息负担。

就业怎么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此外,受海外疫情影响,大学生留学意愿降低,更多将目光投向国内职场。

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宋鑫表示,今后将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精准发力,确保就业大局总体稳定。要全力稳岗位,抓好延续实施的减负稳岗扩就业等政策落实,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鼓励引导各类群体投身创业、带动就业,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全面实施未就业毕业生实名服务,拓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增收渠道,加强对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推进金秋招聘月等服务活动,促进市场供需匹配。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在宏观政策上坚持就业优先,切实把就业指标作为宏观调控优先考虑的方向,推动财政、金融、投资、产业等政策聚力支持就业,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让经济增长更多惠及中低收入群体。

专家表示,2022年,要在“稳”的总基调下,注意构建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推动就业岗位扩量提质。比如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在实现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过程中,注重培育就业新增长极。

信息来源:新华网

4.博士说 | 玩具出口屡遭通报,我们请来欧盟专家做直播培训

2021-12-22 09:43:27 浙江新闻

【博士名片】

李惠

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

主要从事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与应对、

标准国际化等工作

结对企业:云和县金成木业有限公司

每天上班,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技术性贸易措施(TBT)信息管理系统,并查看重要贸易国政府公报网站,来搜集各WTO成员发布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了与贸易相关的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等,我会认真分析各项措施可能对我国产业带来的影响,并核实与记录其生效、实施的日期。

翻开日历,5月的页面用红色记号笔记录着,5月20日欧盟指令(EU)2019/1922、5月21日(EU)2019/1929开始正式实施,对玩具安全指令2009/48/EC附件中关于铝迁移限量、甲醛限值的要求进行更新。

近年来,由于玩具适用人群的特殊性,全球对玩具产品安全要求也不断加严。

出口势头向好的背后,玩具逐渐成为被国外监管系统(如欧盟非食品类消费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等)通报最为频繁的产业,屡遭禁止销售、拒绝进口、召回、撤出市场等处罚,给生产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

尤其是欧盟即将执行的新规定,是否会给产品出口造成重大影响?企业是否已经全面了解和掌握欧盟的最新市场准入信息?企业在玩具出口方面还存在哪些困惑?

带着种种疑虑,我们联合丽水市市场监管局、云和县市场监管局赴云和县开展木制玩具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调研,认真聆听了企业在玩具产品出口中遇到的问题。

云和县有“木制玩具之乡”之称,工业产值近100亿元,出口占比高达75%,产品销往世界各地,是云和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近年来,欧盟对于化学物质的要求不断加严,对玩具类产品要求几乎等同于食品类产品的要求,这给企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技术挑战。对于从事代工生产的企业来说,利润空间也被进一步压缩。

欧盟的法规体系庞大且复杂,执法也分散在各欧盟成员国中,准确理解欧盟的技术法规,有一定难度。

由于玩具生产企业从业人员的水平有限,很难全面掌握贸易国法规要求,大多依据采购商要求供货。采购商为了压低产品成本,提供的技术指标不符合当地市场准入要求的情况也常有发生。

“如果企业不会甄别信息真假,很容易上当,不少企业吃过此类哑巴亏。”浙江新云木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复新说道。

针对困扰企业的玩具化学物质限定和甲醛限值等欧盟标准问题,我们当场作出了解答,并对欧盟法规变更后,各项化学物质含量要求的变化以及相应的检测方法进行了介绍。

我们还向企业推荐了浙江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服务平台、《国际贸易与技术壁垒》杂志等渠道,帮助他们快速获取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主动预防出口损失。

企业对欧盟玩具法规、标准理解不到位,对欧盟市场监管规则要求不了解是共性问题。调研结束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联系上了欧盟市场监管部门,把企业诉求反馈给对方。

不久之后,中欧消费品安全提升项目(SPEAC)的欧盟市场监管与产品安全领域专家受我们邀请,直接为木制玩具企业开展“欧盟木制玩具产品安全风险管理与政策解读”线上直播培训,通过欧盟市场的实操案例,指导企业了解掌握产品安全风险管理知识。

这场直播实时在线人数超过1200人次,大家对欧盟玩具产品安全、欧盟市场准入政策与技术要求讨论得相当热烈。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当前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提前掌握国外政策法规,了解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优势,并主动应用到质量提升上,对我国产品在竞争中斩获先机格外重要。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企业提升合规能力的意识还不强,不能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欧盟法规对于产品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不少是在吃亏后被动地调整生产策略。

所以我认为,本次调研与培训活动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我们技术人员还是要继续深入一线,主动推动相关产业与国际先进技术对接,积极参与先进标准的制修订,疏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任督二脉。

信息来源:浙江新闻

5.关注|出海不易,中小微外贸企业如何破浪前行?

2021-12-29 09:24:48 中国商务新闻网

全球贸易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外贸持续增长成为一抹亮色。据海关统计,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5.3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比2019年同期增长24%。

作为稳外贸的重要力量,中小微外贸企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10个月,新增备案登记的对外贸易经营者达15.4万家,其中绝大部分为中小微外贸企业。

不容忽视的是,虽然整体外贸数据向好,但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走出去”仍难言“容易”二字。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在此前举办的发布会上表示,中小微企业出海主要面临六大困难,表现为“三多三少”。“三多”即贸易风险多、成本上涨多、供应链堵点多。“三少”即订单少、芯片少、制造业劳动力偏少。

因此,带给众多外贸企业的感触是,经营压力增大、“有单不敢接”“增收不增利”。那么,如何应对这些难题?业内人士支招,这两种方式可以一试:利用汇率产品避险、借助数字化手段寻求突破。

利用汇率产品避险

针对企业面临的外贸订单被延迟或取消、收汇风险加大等问题,一站式外贸企业跨境金融和风控服务公司XTransfer创始人兼CEO邓国标建议,中小微外贸企业自身要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充分利用各类汇率产品进行避险。

邓国标表示,“大多数外贸企业都会把汇率波动纳入日常的经营和财务决策之中,尽可能降低汇率波动对出口业务及企业财务的负面影响。”

面对汇率波动带来的汇兑损失,外贸企业可以利用金融工具进行管控,锁汇工具便是其中之一。据邓国标介绍,XTransfer的锁汇产品叫“易汇保”,由XTransfer代外贸企业向银行购买远期购汇合同。外贸企业需要确定外汇到账的大致时间、到账金额,选择购买对应外汇金额和期限的锁汇合同。其好处在于,执行合同时外贸企业不会因为汇率浮动而遭受损失。此外,如果实际汇率下跌,而按锁定汇率结汇,则能帮助企业实现部分收益。

除锁汇外,设置报价有效期也是规避汇率风险的一种有效的办法。邓国标说,汇率是实时变化的,固定报价对于外贸企业存在汇兑风险。为了规避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报价要有“有效期”。使用人民币结算也是应对汇率波动的方式之一。

今年以来,不少地方的相关部门也从“汇率”上做文章,帮助中小微外贸企业避险,取得不少实效。例如,10月15日,成都出台“远期结售汇业务免保证金、免担保费”和“外汇衍生品履约资金支持”两项支持中小微外贸企业汇率避险的政策。同日,招商银行渝中支行也为重庆维纳柯贸易有限公司办理首笔“汇保通”汇率避险业务,标志着重庆市渝中区在全国首创开展针对中小外贸企业的“汇保通”汇率避险新模式成功落地。也是在10月,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成功落地全省首笔小微企业汇率避险“银政担”创新业务,实现了银行和第三方担保的创新外汇保值交易模式,既节省了企业的资金成本,也规避了汇率市场波动风险。

借助数字化手段突破

尽管当前全球疫情仍在起伏反复,经济复苏分化加剧,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能源紧缺、运力紧张及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外溢等风险交织叠加,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对中小微外贸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邓国标表示,通过XTransfer外贸出口先行指数和中小外贸企业竞争力指数研究,我们发现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微外贸企业,韧性和活力不断增强。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开展数字化转型是必经之路。

此外,针对抗风险能力弱、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大量中小微企业也开始借助数字化手段寻求突破。邓国标认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升级服务市场也有不小的提升空间。借助数字化工具,中小微企业可以实现灵活变通,提高抗风险能力。XTransfer此前发布的CRM客户关系管理应用就旨在帮助中小微外贸企业实现业务全链路数字化管理,使得企业调用资源更加高效。这带来的结果是企业韧性增强,可以更好地对抗外部市场的波动。

实际上,不止中小微企业,对于我国所有外贸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是“十四五”期间需要面对的的共同课题。商务部日前发布的《“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到,推动贸易主体数字化转型,具体措施包括:支持生产型外贸企业开展产品研发等全价值链数字化转型。鼓励贸易型企业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提供智能、便捷、高效的服务。引导外贸企业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支持贸易数字化服务商为外贸企业提供优质数字化转型服务,协同推进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等。

信息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6.观察|FTA能力提升:从关税优惠到全面利用

2021-12-29 09:24:48 中国贸易报

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内容,也是推动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2022年1月1日,RCEP将正式生效。RCEP成员国GDP占全球GDP总量的30.5%,超过欧盟的17.9%。并且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等数据都表明,RCEP在全球的地位都在不断攀升。所以,未来RCEP成员国区域内的贸易、投资、对外合作都将显著提升,RCEP区域内的一体化程度、区域间相互依赖性都将不断增强。

纵观全球,在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FTA网络作用日益凸显。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签署的自贸协定数量上升迅速。2008年后这一数量出现萎缩态势。然而2021年数据显示,现累计生效的FTA数量达到572个。预计,随着全球化向区域化转变、全球生产从离岸生产向近岸生产的格局变化,未来全球范围内自贸协定数量还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

与此同时,全球FTA网络的中心与枢纽日益显现。从全球自贸协定网络来看,欧洲、北美、东亚,甚至非洲的FTA网络都较为密集。在这其中,例如欧盟、脱欧后的英国以及东亚范围内的新加坡、韩国、日本等一些核心国家签署的自贸协定数量都较为可观,被称为“枢纽”。

FTA已成为中国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大循环。从出口方面来看,现阶段对FTA伙伴国的出口已经占我国总出口额的39.48%,相比2018年的22.14%提升近17%。从进口方面来看,我国从FTA伙伴国的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41.42%,高于2018年的31.53%。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与一些伙伴国的贸易本身就呈迅速增长趋势;另一方面,与我国签署FTA的伙伴国数目增加,例如日本加入我国FTA网络。未来我国将更加积极地参与FTA的签署,推进建设中日韩自贸区、加入CPTPP,并且与更多“一带一路”国家签署自贸协定,我国的朋友圈范围将越来越大,与RCEP成员国间的贸易也将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国际大循环。

在新时代,帮助企业提升自贸协定的利用能力,助力我国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经贸治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从成本及收益角度分析,提升企业认知。针对FTA利用率相对不足的问题,应分别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探讨FTA将为企业带来怎样的好处,以及企业将为此付出多少成本。一方面,企业对FTA带来的收益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关部门在推动FTA实施过程中应告诉企业将获得的相关政策优惠,例如税收优惠、贸易便利化、潜在市场开放、投资跳板、规避贸易摩擦等。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尽可能降低企业利用FTA的成本,包括企业申请原产地证书的时间成本以及相关的管理成本。

其次,FTA实施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六个方面:FTA服务的便利性,进一步推广自动化、无纸化;FTA服务的专业性,加大FTA专业人才的培养;FTA服务的精准性,将原产地规则融入企业的价值链;FTA服务的普惠性,重点提升中小企业利用FTA的能力;FTA服务的互动性,吸引企业参与贸易规则谈判和设计;FTA服务的合规性,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再次,全面提升企业对FTA的使用能力。从CPTPP及RCEP的定义来看,自贸协定的签署呈现出更加全面、更加综合的趋势。在此背景下,企业应提升FTA使用能力。第一,从被动利用到主动利用,主动利用FTA相关规则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第二,从静态利用到动态利用,RCEP、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期限较长,在具体实施时应进行动态对比;第三,从关税利用到非关税利用。新一代自贸协定的关注重点在于非关税规则,应进一步加强企业对于包括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等在内新兴贸易规则的理解和利用;第四,从产品利用到产业链利用。应加强FTA对上下游产业链影响的关注,从产业链视角考察FTA的利用程度;最后,从双边的两国利用到“第三国”利用,枢纽国可以利用FTA进一步放大国际化网络。

最后,从协定文本角度来看,FTA利用应从关税优惠到全面利用。在货物贸易方面,应重点关注关税减让,对比关税减让条款,找到最优路径。在原产地规则方面,应重点关注原产地累积规则、企业自主声明与背对背原产地证书机制。在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方面,应重点关注货物放行时间、预裁定、经认证经营者,帮助企业提升通关便利性。在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和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SPS)方面,应重点跟踪各成员国的标准及技术法规,以达到其产品质量标准。在贸易救济方面,应重点关注“双反一保”规定、反倾销“禁止归零”条款,降低企业风险。在服务贸易方面,应重点关注市场移动、自然人临时移动,便于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签证便利、入境居留。在投资方面,应重点关注市场准入及“棘轮条款”,关注“走出去”是否有更开放的空间。在知识产权方面,应重点关注知识产权保护,以推动高科技企业发展、促进国际创新合作。在电子商务方面,应重点关注电子传输免征关税、无纸化贸易、个人信息保护、电子认证和电子签名,了解各成员国数据流动的规则将更加有利于我国跨境电商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作者系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院长)

信息来源:中国贸易报

7.观察|明年关税政策调整,将对中国钢铁进出口带来哪些影响?

2021-12-28 10:06:01 中国商务新闻网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2022年关税调整方案的通知》已于12月15日发布,其中涉及钢铁产品领域的关税政策将对中国钢铁进、出口带来哪些影响?

从钢铁进口方面看,对比2021年,2022年进口商品暂定税率表涉及的钢铁产品由9项增加到27项,2021年原有的9项仍然保留,税则号72024900、72031000维持2021年5月初的政策;增加的18个税则号仍维持5月初的关税调整政策,主要调整品种为生铁、再生钢铁原料、初级铁及非合金钢锭、钢坯、不锈钢锭及半制成品以及合金半成品等初级类产品,暂定最惠国进口关税为2%,暂定税率为零。

“初级产品进口优惠关税的延续,反映我国支持初级钢铁产品进口的政策导向未变。”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分析指出,这可有效降低钢铁行业初级产品的进口成本,提升相关产品的进口量。促进生铁、钢铁再生原料、钢坯等初级产品的进口,也有助于降低对铁矿石的需求及海外依赖,提升国内资源保障效果。

在出口关税方面,出口商品暂定税率涉及的钢铁产品由2021年的18项减少至2022年的17项,2021年分列的ex72011000项高纯生铁项被删除;所列项产品出口税率与去年持平,税则号72022100、72022900的两个硅铁项延续2021年5月1日以来取消暂定优惠税率的政策,应用25%的出口关税;税则号72024100、72024900的两个铬铁项在2021年5月1日暂定税率由15%提升至20%后,2022年取消20%的暂定税率优惠,应用40%出口税率;其他产品维持20%~40%的出口税率。

对此,王国清表示,硅铁、铬铁出口关税的提升及其他产品高出口关税的延续,反映中国对铁合金、再生钢铁原料等产品的出口限制力度加大,目的是提升企业出口成本抑制相关产品出口,以满足国内对相关初级产品的需求。

2021年中国两次调整进出口关税及出口退税,2022年再次提升部分产品出口关税。兰格钢铁研究中心认为,这有助于在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同时,推动钢铁产业链产品优先在国内应用,保障国内市场相关资源供应,进而促进钢铁产业链健康发展。

“在双碳背景下,本次关税政策的调整,在保证国内需求的情况下,引导合理利用国外资源进行调配,以促进我国钢铁产业链的良性发展,稳定国内市场的运行节奏。”我的钢铁网分析指出,综合来看,本轮税率调整对中国钢铁进、出口的整体影响不大,后续需主要监测海内外供需以及价差变化情况。鉴于目前钢铁产品的国外内价差仍较为明显,我的钢铁网认为,为保证供需平衡,不排除2022年会有钢铁进出口新政出台的可能。

在废钢市场,2022年废钢的进、出口税率将维持2021年的税率政策,涉及再生钢铁原料进口的最惠国待遇无变更,暂定税率延续5月份的政策,即涉及进口的5个HS编码项下的进口关税仍维持零关税进口;废钢出口的最惠国待遇维持40%出口关税税率,无暂定税率。我的钢铁网认为,在40%的高出口关税下,废钢出口难有放量;对于进口,零关税进口政策对废钢进口量的扩大影响也有限。随着全球绿色低碳竞争的加剧,废钢资源对钢铁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废钢进口量的放量仍有赖于进口废钢标准的变动及进口价差的合理化。

信息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8.南非针对部分国家冷冻带骨鸡肉征收反倾销税

来源:驻南非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 2021.12.22.

据南非每日商报网站12月21日报道,南非国际贸易管理委员会(Itac)近日宣布针对来自巴西、丹麦、爱尔兰、波兰和西班牙的冷冻带骨鸡肉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直至2022年6月14日。其中,巴西税率为6%至265.1%,丹麦税率为39%至67.4%,爱尔兰税率为158.42%,波兰税率为5%至96.9%,西班牙税率为3%至85.8%。家禽业是南非农业部门的最大组成部分,每年为南非国内生产总值(GDP)贡献约500亿兰特,并创造至少11万个就业岗位。Itac决定加征反倾销税普遍受到南非家禽生产商的欢迎,但是将会导致冷冻鸡肉价格上涨,冷冻鸡肉是南非低收入人群能够负担得起的肉类之一。

10.梅新育:客观看待民营经济的作用

来源:环球网2021.12.27.

何谓民营经济?在中国的语境中,民营经济,通常指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外商和港澳台商独资及其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换言之,就是除外商和港澳台商独资及其控股企业以外的全部内资“非公有制经济”。

民营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生机勃勃的有生力量。正值国内外经济、社会等不确定风险居高不下之际,有必要重温党和政府一再声明、强调的“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客观、公正看待民营经济。

除常谈的对就业、GDP、科技创新等贡献之外,民营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还集中体现在:为大型企业提供必不可少的配套服务,进而保证整个经济产业体系的弹性和效率;有助于激励、保持国民自我奋斗的创业精神,进而保障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活力;与外资企业乃至许多国有大型企业相比,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有着浓郁的本地企业、社区企业色彩,在遭遇经济波动时关闭、迁移、外流的风险低很多。

放眼更长时间的跨度,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考验正在逐步显现,我国从劳动力市场到社会管理等都面临因应这一变局而调整的压力,民营经济在这一变局中很可能会发挥重要作用。

毋庸讳言,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群体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正视和依法处理的,我们也应当督促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守法行事。一切监督、敦促、整改、处置,目的都是引导其健康发展,更好、更充分地发挥正面作用。特别是对那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企业,对那些在国民经济运行和国际竞争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企业,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去发现和正视问题。

这两年,对大型互联网平台的治理和规范正在积极推进中。对这些平台企业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当然应予以处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电子商务后来居上,跃居世界第一电商大国,形成全世界规模最大、覆盖最广、内容最丰富的产业生态体系,推动我国消费增长领跑全球、网络销售增长领跑国内市场,为我国亿万中小微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对接全国市场、全球市场的便利通道。仅就个体户而言,截至2019年底,全国工商登记的个体户数有8261.0万户,个体就业人数为1.76912亿人。他们的经营,离开互联网平台已不可想象。总而言之,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更要积极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作者是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11.南方共同市场更新塑料食品包装法规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1-12-23 20:40  文章来源:技术性贸易措施资讯网

信息来源:技术性贸易措施资讯网

2021年12月消息,南美洲国家贸易联盟,南方共同市场已通过三项决议,更新食品接触材料中所使用物质的法规,该法规将于2022年4月生效。据化学观察网的信息可知,更新内容包括禁止在婴儿奶瓶和其他为儿童设计的食品接触物品中使用双酚A(BPA,CAS 80-05-7)。此外,在其他食品接触物品(FCA)中,双酚A的迁移限量也将降低至0.05毫克/千克。

此次更新涉及九种金属在塑料类食品接触物品中的允许迁移限量:铝和钡为1毫克/千克,铜和锌为5毫克/千克,钴为0.05毫克/千克,以及非挥发性物质的允许迁移限量。可用于塑料类食品接触材料的物质清单中加入了19种化学物质,可用于由木材和纸浆等材料制成的植物性物品的清单中加入了3种物质。

南方共同市场的四个正式成员国为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各成员国必须在2022年4月22日之前修改其国家法律,以符合南方共同市场的新规定。

12.37%的新西兰初级产业出口至中国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来源:驻奥克兰经商处  2021.12.24.

据新西兰先驱报12月15日报道,新初级产业部 15日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 6 月,新初级产业出口年收入预计增长 6%,达到508 亿新元。这是在经历去年下跌后,新初级产业出口重回增长轨道,可望首次突破 500 亿新元大关。

报告预计,乳制品继续保持增长,新最大出口企业收入将增长 10% ,达到209 亿新元。肉类、园艺、林业、海鲜和耕地部门收入小幅上涨,蜂蜜出口略有下降。海鲜出口正从疫情中恢复,预计到 2022 年 6 月,年出口增长 4%,达到19 亿新元。

报告显示,截至 2021 年 6 月,食品和纤维部门占全部出口的 82.4%。中国是新最大的出口市场,接纳了新初级产业出口的 37%,包括 42% 的乳制品、57% 的林产品以及 38% 的海鲜、肉类和羊毛。

13.2021年越南腰果出口或超36亿美元既定目标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来源:驻胡志明市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处 2021.12.29.

越南《工商报》12月27日报道,据越南海关总局统计,今年11月份越南腰果出口5.07万吨,出口额为3.2986亿美元,出口量环比下降4.5%,出口额环比下降6.0%;出口量同比增长9.6%和出口额同比增长16.2%。今年前11个月,越南腰果出口量达约53.15万吨,出口额达33.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4%和14.7%。

尽管仍处于低位,但自2021年年中以来腰果出口均价较2020年有所回升。据越南海关总局统计,11月份越南腰果出口均价为6505美元/吨,环比下降1.6%,但同比上涨6.0%。今年前11个月,越南腰果出口均价达6288美元/吨,同比上涨0.2%。

今年前11个月,越南腰果对美国、中国、荷兰、德国和加拿大市场的出口增加,但对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出口减少。

今年受疫情影响,物流成本高,越南腰果行业面临诸多困难。然而今年前11个月取得不错的出口成绩,今年腰果出口或超36亿美元的既定目标。

14.“一带一路”上的轨道交通2021加速“向前”

来源:新华社2021.12.29.

它是运输紧缺防疫物资的“生命线”,它是为全球经济运行作出贡献的“钢铁洪流”,它是打开国际贸易新通道的重要标志。

一节节、一列列、一站站,这股洪流不断延伸、加速奔跑。